7月26日,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开幕式上,前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Harry Shum)担任主持人,与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进行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入对话。这场在上海举行的讨论,聚焦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竞争与合作,也反映了这两位科技界领袖多年来对技术变革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理解。
施密特和沈向洋都曾分别领导谷歌和微软这两大科技巨头,他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也是全球商业竞争的见证者。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他们始终站在技术革新的最前沿。如今,他们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既是科技发展的延续,也是全球治理议题的序曲。
人工智能之所以被视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不仅因为它在理解、创造、推理等方面展现出惊人的潜力,还因为它开始影响社会管理、伦理秩序和全球格局。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工程和商业的范畴。在讨论人工智能治理时,两位对话者不仅分享了他们在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还融入了他们在治理、哲学和国际关系领域的思考。
对话指出,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且尚未有明确规则的阶段,关键在于“由谁、通过什么方式来界定人工智能技术的边界”,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完成,并且要有明确的价值共识。
竞争与合作在竞争中进步,在合作中坚守底线。
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施密特指出,在他担任谷歌CEO期间,与微软、苹果的激烈竞争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施密特引用了亨利·基辛格的观点来阐述他对中美在人工智能上合作的看法“只要双方有共同目标,就能达成共识。”他举例说,中美当年从零开始建立外交关系,只要有共识,就能建立起信任。他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问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解决。
他指出,一些关键问题必须通过对话来解决,“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比如人工智能是否能控制武器、复制自己、自动学习。
治理要让人工智能遵守规则,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规则。
对于人工智能治理,施密特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价值观。
他认为,中美已经有一些交流机制,但目前还没有让人工智能完全“遵守规则”的方法。一项美国研究表明,只要稍微引导,人工智能模型仍然会撒谎和作弊。他提出了一个理想状态,即从训练阶段开始,人工智能就“根本不会学会做坏事”。
开源开放促进进步,但也带来安全隐患。
在担任谷歌CEO期间,施密特推动了Android系统的开源战略。他认为开源让更多人参与,有利于技术发展。但开源也带来了明确的风险。一旦开源,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且开源模型的安全限制可以移除,而闭源模型通常由公司管理,相对更可控。
四年前,在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98岁的基辛格在与沈向洋的采访中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切关注,强调人类的命运和尊严必须在技术发展中占据核心位置。他呼吁全球在兴奋与谨慎之间找到平衡,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类的工具。
这一理念也贯穿于基辛格、施密特和微软前首席研究和战略官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共同撰写的《Genesis》一书中。书中提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节点,但它必须置于哲学、伦理和治理的框架下,才能为社会带来真正的福祉。
标题AI问诊失误,汕大附院提醒用药诊断,专业医生才是关键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AI问诊作为一种方便的医疗工具,为患者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诊断建议。但最近发生的一起A
3月29日,有消息传来,OpenAI即将完成一笔高达400亿美元的融资,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在年底前成功转型为一家盈利性公司。如果OpenAI未能按时完成转型,软银可能会将融资规模缩减至200亿美元。
OpenAI最近推出了一款图像生成工具,迅速引发了网络上的吉卜力风格热潮。然而,在这场欢乐的背后,却隐藏着版权争议和意义的危机。这款名为“Images for ChatGPT”的工具一经推出,就迅速吸
标题AI心理助手助力心理健康抑郁症状显著改善,AI引领心理治疗新篇章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在心理健康领域,AI技术同样展现出其独特魅力。一款名为Thera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