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I风云技术挑战、价格博弈与AGI梦想的纠葛

2025-03-02

为了稳固基础,我们不能采取捷径。在当前大模型“撞墙论”频繁出现的背景下,整个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和创新。进入2025年,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全球大模型领域的参与者似乎都在努力提升业绩,OpenAI、谷歌、DeepSeek等公司纷纷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

然而,观察整个大模型行业,我们几乎见证了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分歧和非共识现象

1. 应用与技术——基础模型的更新是否已经基本停滞?行业创新的重点是否转移到应用上?

2. 价格战与价值战——“价格战”是否应该打?如何打?创业公司能否应对?

3. 单模态与多模态——对于通用人工智能(AGI)来说,多模态究竟有多重要?

在这个十字路口,每家大模型企业,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选择了自己的立场。例如,OpenAI的GPT-o1试图通过强化学习为“缩放定律”续命,谷歌的Titans开始全新的模型记忆力架构;同时,也有更多玩家开始关注应用优化、功能更新和用户留存。

作为国内“大模型六小龙”之一,MiniMax以其强大的产品力在业内闻名。在这个关键时刻,MiniMax通过开源和一系列更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自2025年1月以来,MiniMax在短短十天里发布了四个AI模型,包括基础语言大模型MiniMax-Text-01和视觉多模态大模型MiniMax-VL-01,以及视频模型S2V-01和语音模型T2A-01。其中,MiniMax-01系列模型是公司历史上首次开源。

创始人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重新选择,第一天就应该开源。”从开源走向闭源是商业公司常见的做法,但由闭源转向开源却不多见。

从MiniMax的这一系列更新中可以看出,这家公司正试图通过开源、创新和技术驱动的路径,改变市场对其“只有产品强”的印象。创始人表示“技术品牌之所以重要,本质是因为这个行业的最大驱动力是技术进步。”

同时,面对当前大模型行业的三大“非共识”,MiniMax也试图通过这一系列模型更新,给出自己的答案。

卷应用与卷技术

行业再次迎来“Transformer时刻”。

自去年以来,大模型行业内部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底层技术突破开始放缓。OpenAI的GPT-5多次跳票,至今仍未亮相。AI的三大要素——算力、算法和数据——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停滞,2024年的模型能力似乎停止增长。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模型应用领域的“投流大战”爆发。根据AppGrowing的数据,自从月之暗面(Kimi)在国内发起大模型“投流大战”以来,国内前十款大模型产品合计投放广告超过625万条,按市场价折算,金额达到了15亿元人民币。

以至于坊间戏称“大模型行业里唯一赚到钱的是B站、抖音、小红书”;“共享单车补贴战至少还能惠及用户,现在赚钱的只有广告平台。”

在应用层面,许多企业选择了专注于APP产品、定制合作项目、为政企定制小模型等方案;而在模型技术层面,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大部分公司都选择了相对安全的“对标GPT”方案,在技术路径上全面跟随OpenAI。而当OpenAI似乎“撞墙”后,整个行业似乎都放慢了脚步。

1月15日,MiniMax发布了最新一代MiniMax-01系列模型,包括基础语言大模型MiniMax-Text-01和视觉多模态大模型MiniMax-VL-01。同时公开的一份68页技术论文《MiniMax-01: Scaling Foundation Models with Lightning Attention》在AI技术圈引起了广泛讨论。

流量卡